乡村简介之泼机村
发布时间:2021/5/31 14:04:29
点击量:1575
来源:炎黄修谱网
最后更新:2021/5/31 14:04:36
作者:吴道声
录入者:吴开早
美丽富饶的泼机村,隶属于云南省人口第一大县镇雄,坐落在逶迤磅礴的龙王山下的消溪河畔。在五彩斑斓的自然兵变和丰富多彩的人类活动中,造就了这里的河山大美、万象大同。
泼机村坐东向西,东邻长松林村,西邻张基屯村,北邻李官营村,南邻平天村,辖老屋基、木城、牙上、蚂蝗田、端工院子、大坝子、吴家院子、瓦房院子、长房子、山头老包等10个村民小组。从古至今,这里始终都是一个“终年和平、云开日丽、雨过晴风、不虞旱潦、夏不须葛、冬不须裘”的好地方。
清澈平缓的消溪河水,就像美丽动人的春姑娘,由村北宛如桃园胜景的小平坝轻曼地进入出产贡米的蚂蝗田,流过宽阔平整而又肥沃的平田坝子,一路向南,出境而去。
这里,有许多引人入胜的自然景观:村东龙王山背后的“金竹林”,能让人知道什么才叫做望川跑死马;村东南的“十八罗汉撞金钟”和村南的“二龙抢宝”,能让人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村西的“二童讲书”,能让人领略泼机深厚的文化底蕴;村北的“仙姑倩影”和村东北的“龙洞晴波”更是让人流连忘返浮想联翩!
这里,有常年香火不断的“观音庙”,有集古建筑艺术和典籍收藏于一体的瑰宝“芩公祠”遗迹,有充满神秘色彩的古傩祭祀文化遗产,还有热闹非凡的彝族火把节文化形态。
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就像巍峨雄伟的龙王山,从彝蛮部落的远古时代到明清以来直至现在的汉彝苗白蒙等多民族混居的和谐时代,引领着勤劳勇敢的泼机人民,历经了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创造了数不清的奇迹。
泼机,原名“播基”,意为“播种的基地”。后因其地人才蔚盛、经济活跃,故取活泼生机之意而改名“泼机”。
元末明初,朱元璋为了扫除负隅顽抗于云南昆明的元余孽梁王,调北征南,平定黔滇,于洪武二十一年派遣吴良弼将军辅佐普定侯陈桓安设五十屯堡之时,因泼机为鱼米之乡、富庶之地,特在泼机周边开设五屯(头屯、中屯、陈贝屯、张基屯、吴家屯),以方便泼机及周边百姓安居乐业、共享繁华。
沧海桑田。如今的泼机镇就是以泼机村为中心地带的超级大乡镇,是镇雄出滇入黔和对外开放的东南大门。
清雍正七年(1729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置上南乐善里,第四甲(民谱上所记的“上南四甲”就是指的泼机)。其间苗民起义留下的许多战斗遗址和数以百计的营盘尚存,纪念云贵总督芩毓英的祠堂遗址尚存。
中华民国二年(1912年)属上南区团;二十三年(1934年)设为第二区,辖1镇10乡;二十九年(1940年)设泼机镇,辖8保108甲。其间泼机第一望族胡氏祠堂遗址尚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1950年设为第二区,辖1镇2乡;1952年辖1镇13乡,其间人民解放军剿匪留下的战斗遗址尚存;1958年改设红旗人民公社;1961年改为泼机区;1970年改为泼机公社;1984年恢复为区,改大队为乡,划陈贝屯归南台,划出头屯、中屯等7乡新建中屯区;1985年全区辖1镇13乡,有178个村民委员会,309个农业生产合作社;1988年区乡体制改革划出亨地、长松林等6个办事处设立亨地乡,改泼机区为泼机镇,下辖8个办事处,202个农业社;2000年村级体制改革,全镇有22个镇直机关单位,辖8个村民委员会,202个村民小组;2006年乡镇撤并,亨地乡又并入泼机,全镇辖14个村民委员会321个村民小组,16个镇直机关单位。
如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政府始终坚持“高起点谋划泼机,大规模建设泼机,全方位开放泼机,严要求治理泼机”,着力建设开放、文明、和谐、富裕新泼机。泼机村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人居环境更加优美,文化商贸更加繁荣。
美丽富饶的泼机村和勤劳智慧的泼机人民,也将继续推动泼机乃至大雄古邦的发展,昂首阔步进入新时代,继往开来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