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一堂公开课
发布时间:2023/9/16 8:57:57 点击量:838 文章来源:炎黄修谱网 最后更新时间:2023/9/16 8:58:05 作者:姜绍槐 录入者:

1971年春,我19岁便开始了教学生涯,起初在钱粮湖农场五分场十队校教二年级。二个星期后,文教专干王继宇听了我的课,立马要我教小学毕业班五年级,以后教初中、高中。“文革”中的语文教材我发现有明显的弊病,政治性有余,文艺性不足。于是我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编写了《抗灾夺丰棉》《瞻仰华容县烈士陵园》等乡土教材,王专干组织十队校的老师们听了我的公开课后大加赞赏。于是他萌发了一个别出心裁的构想,将全分场的小学老师集中起来,利用星期日,坐在大教室里听我分析主讲——《桃子该由谁摘》。

这天,春光明媚,红日高照,在分场学校大教室旁的操场上挤满了来自各分校的小学老师。三五成群,议论纷纷。陈元珍老校长走近我的身边,笑着对我说:“绍槐啊,今天是文教专干王继宇将老师们组织起来当你的学生,由你演主角,导演的一场好戏,在课堂上你如果敢喊王专干这个胡子学生回答问题,那我就真佩服你厉害。”没等我回话,一阵急促的上课钟声响起,同学们都回到了各自的座位,王专干坐在教室前排的正中间。我手握语文书,端着粉笔盒,从容不迫地走上了讲台。象平时学生上课一样,值周生喊“起立!”我招手示意让同学们坐下,拿着粉笔转身在黑板中间的上端写着:桃子该由谁摘?然后步入正题进行课文分析。

先由我简介了文章的体裁属议论文以及写作的时代背景。文章选自1945年8月13日毛主席写的《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通篇的表现手法是暗喻。摘桃子,暗讽蒋介石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不劳而获,坐享其成。课文分析的整个过程,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有带读,有组读,有单读,有齐读,有提问与回答分角色朗读。在区别易错字词、讲析全文的写作特点之后,重点是根据课文的实际内容,在老师的因势利导下,由同学们自己提问、讨论,甚至出现当仁不让,争得面红耳赤的场面。当有一个问题,同学们各抒己见,讨论得最激烈的时候,有位同学问我,我指着听课听得如痴如醉的王胡子说:“这个问题请王继宇同学回答。”对我突如其来的“袭击,”他惊得目瞪口呆,慢慢地缓过神来,似背负千均、艰难地从座位上站起,满脸通红,结结巴巴用浓厚的益阳腔说:“喔……喔……喔……喔我冇作准备啊!”同学们哄堂大笑……

课后,王专干在总结中说:“《桃子该由谁摘》这堂课讲得好!好就好在教材实,教法活,都动脑,打破了以往老师在课堂上包打包唱的注入式,恰到好处地实行了启发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走出教室,陈老校长又紧紧地握着我的手说:“绍槐啊,你的胆子有天大。”听后,王专干和老师们都爽朗地笑了,一轮红日映红了张张笑脸……
                          

君山区钱粮湖镇人民政府:姜绍槐
(二0二二年二月二十八日)

我要评论

宗亲评论

目前暂无任何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