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姜氏源流
发布时间:2023/8/11 10:48:19 点击量:1498 文章来源:炎黄修谱网 最后更新时间:2023/8/11 10:48:27 作者:姜绍槐 录入者:

姜氏郡名天水,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60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4%。姜氏来源于远古的炎帝神农氏,这在《元和姓氏》、《说文解字》、《新唐书》中都有记载。约公元前26世纪,少典之妻乔任姒(女登)在宝鸡常羊山生炎帝神农氏,因其生息于陕西岐山西南方的渭河支流—姜水河畔,于是以姜作为自己的姓,子孙相传。姜氏起源于公元前二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是我国古老的姓氏之一,百家姓中有很多姓氏都是姜姓衍生出来的。

炎帝姜族分支为三个部落与氏族,逐水草而行。一支向西北甘、青、宁一带;一支沿渭河向东南,入中原,分居晋、豫、鲁等地,最远的到河北涿鹿地区,建立少典部落;一支定居陈仓(陕西宝鸡),此为炎帝的主力部族。在虞夏之际,炎帝的裔孙,四岳(姜氏部落的酋长)始祖伯夷,因辅佐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河南省南阳县),建立吕国(至东周初年,吕国灭于楚国),复赐以祖姓姜,接续了炎帝姜姓的香火。春秋时期,五霸之一的齐国,创建始祖是吕国的吕尚,是炎帝族四岳的后裔,只因出生于原封地吕国,而称吕尚。姜氏从公元前11世纪姜尚西周时灭商封齐开始至东周公元前643年齐桓公姜小白去世为止,诸侯称霸400多年;齐桓公去世至公元前391年田和废掉齐康公,自立为国君止,齐国姜氏政权日渐衰微共200多年;公元前391年至公元前221年齐亡止,齐国的姜氏政权变为田氏政权,姜尚的后人们,有的姓吕,有的姓姜。太公名尚,俗称太公望,也呼姜子牙,虽有安邦定国之才,决胜千里之术,但生不逢时,年过70,依然没落度日,遂甘宁清贫而不求闻达。他于是徙居东海之滨,后又迁至渭水蟠溪,终日垂钓,把钓时直钩不设饵,三年后,周文王出猎相遇,与语大悦,同车而归,立为军师。武王即位,尊为师尚父,姜尚虽年逾80,仍然亲率大军,辅佐武王灭纣,大展雄才,奋鹰扬之勇,帮助武王建立起强大的周王朝,敕封于齐,尊为姜氏鼻祖,其后裔称为鹰扬支。

姜氏,自夏商以来,分为吕、齐、许、申、四国,世有显诸侯,其居戎狄者,为姜戎氏,系古戎人一支,为姜氏,原在瓜州(今甘肃敦煌西),逐渐东移入陕,公元前638年,为秦所迫,迁至晋南。汉初,居河南灵宝的函谷关的姜氏发展为大族,时刘邦采纳娄敬建议,迁六国贵族后裔的关东豪族于关中,姜氏被迫徙关中,遂居天水,形成著名的姜氏望族。此际,姜氏还有播迁于江苏、四川等地者。东汉末及三国,有姜维盛于甘肃天水,姜肱盛于江苏沛县,天水一支的姜诗盛于广汉(今四川射洪)。两晋南北朝时期,有姜氏为避战乱而从中原徙居江南各地。但由于天水远隔中原,故历千余年长盛不衰,代有显官,直至唐代,天水仍是姜氏的发展繁衍中心,并从中派生出九真(今广西、越南清化省清化一带)姜氏,此支姜氏系天水分支,出自唐舒州刺史姜神翊嫡孙姜公辅,在唐德宗时任宰相,后贬为泉州刺史,是姜氏最早入闽者。唐宋时期,姜氏还分布于今河北、河南、浙江、江西、安徽、山东及广东琼山。明朝洪武年间,姜世良先迁至福建泉州龙溪县红豆乡,并于此发迹,其后世子孙又有由此移居于广东陆丰盐墩乡,在广东继续繁荣滋长,其十一世孙姜朝凤于清乾隆二年(1737)移居台湾,此期姜氏纷纷向中国南部闽、粤迁徙,也有不少移居海外者,现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清朝时,东北地区姜姓家族发展兴旺,越来越引人注目。如今,姜氏在全国分布广泛,已形成四川西部、山东东部、和东北三个姜姓聚居区。北方为其主要分布地,尤以山东省为最多,约占全国汉族姜氏人口的13%。

居华容之姜氏,祖居江西省饶州府余干县,始祖姜鸾,字登庸(1272—1350),于南宋末1279年,为避战祸,家人失散,鸾祖年仅八岁,寄养于亲友之家,同逃至洞庭湖层山石头潭(余干历传44代),历尽艰苦,创建家业,垦荒开基,生子志杰(《华容县姓氏志》误写为志宏),杰生三子,名龙二、重一、彪三,从此支分三房。在原老谱24个字的基础上由我增编的百字派语(2006年曾向各地知名贤达宗亲寄发《关于增编“姜氏(渭滨宗祠华容县鹰扬堂)百字派语”征求意见书》,一致同意)为:“祥(八世)呈渭璜,明正大源,相泽启承,思绍克廷,德传先世,士延佳文,章功邦谱,振名万春,珍禄铸璧,握权掌政,隆恩浩荡,长润山川,升东旭阳,臻方满红,玺坤瑜烁,精英鼎涌,云兴霞蔚,凤翔龙腾,学敕桂冠,举瑾耀荣,鹤立韶华,志凌霄虹,财阜智丰,爵赫威尊,玉竹恒晟……”

为传承祖德,鸾祖之后修续族谱共三次:明代崇祯元年(1628)由八世祖姜祥耀首次修谱,分龙公、重公、彪公三大房;清代道光二十年(1841)由十七世祖姜泽铣续谱,分三房十二支,即:龙公渭滨、继章、敬止,君谦支,重公伯圣、成美支,彪公思东、贵卿、东阳、方陵、开寰、方玉支;民国25年(1937)由十九世祖姜承尚主持续谱,分彪公十支,即:思东泽周、泽铣、泽善、泽昌、泽贤、泽儒支,贵卿泽忠、泽开、泽和支,方玉泽禄支。此次由我执笔续谱,彪公之后“启字派”共48人,能找到的仅剩三房七支,即思东启甲、启坤、启璜、启宗支,贵卿启桢、启荣支,方玉启泰支。

鸾祖至我已有700多年,这其间明代出了八世祖姜祥耀(1560—1629),万历年间赐进士、敕授四川省宁远府西昌知县,府庠生6人,邑庠生14人(其中清代1人),贡生3人(其中民国时期人1人),详情见“始祖姜鸾后裔政界、学者情况一览表”。

鸾祖之后的居住与分布,脉源层山,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为止,长眠祖地的老祖宗共108人,其中老祖考52人,老祖妣56人。支分派衍,子迁孙移,明代嘉靖年间六世祖国用、九世祖呈华迁往湖北、呈遇迁往江南、清代乾隆年间十三世祖正贵迁往湖北宜昌长乐县红雨坪采花台、正纲迁往陕西兴安州双龙桥、正学迁往四川、十四世祖大星迁往湖北宜昌兴山县伍家坪。华容县内迁移,明代万历年间七世祖对泉迁往城西马鞍山(十世祖渭宽,字贵卿居此)、八世祖祥耀之妻汪氏在明代崇祯年间携子迁往鲇市普贤冈、九世祖呈显于清代顺治年间迁往南山(十世祖渭藏,字方玉居此)、十世祖渭扬,字思东,在清初从普贤冈迁往终南白鹿,在康熙元年(1662)正月廿六日购白爱之地(现姜氏陵园竹山),到2012年续谱为止,已有350年。九世祖呈珠于明代嘉靖年间迁往明山,其子渭远于清代顺治年间迁往古楼等地。鸾祖之后,遍居大陆海外,此次续谱的彪公三房七支,就我所熟悉的,近处主要分布在层山、马鞍山、终南白鹿、插旗北垸等地,县外徙居主要有:十八世祖启桢之后,绍坤、绍武等居岳阳市,绍松等居常德市,姜辣、姜君等居广东省,廷海等居山东省;启荣之后,志超等居武汉市;启泰之后,克林等居长沙市;启宗之后,文哲留学加拿大……

姜家有着特有的游览圣地,湖北省随州市在炎帝神农烈山名胜区内,建有炎帝神农洞、炎帝神农碑、炎帝神农纪念广场、炎帝神农纪念馆、炎帝神农牌坊等纪念性建筑物。几千年以来,每逢农历4月26日炎帝诞辰,世界各地数以万计的华夏子孙前来烈山敬奉炎帝神农氏,缅怀华夏始祖,烈山已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圣地。
陕西省宝鸡市炎帝之乡——姜氏最早发源地。宝鸡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距今约5000多年前,炎帝部落就繁衍生息于此,被誉为“炎帝之乡”。
湖南省株州市炎陵县——炎帝陵,位于炎陵县塘田乡炎陵村太和山前,宋太祖赵匡胤于乾德五年(公元967)在陵前建庙,清代康熙、道光年间均立过墓碑。自宋太祖建庙后,每三年一次大祭,清朝进行的祭典更加频繁,

仅大祭就多达41次。炎帝陵景区包括炎帝陵、炎陵庙、奉圣寺、崇德坊、胡真宫寺、鹿原寺、圣火等人文景观,还有鹿原洞、龙垴石、洗花池等自然景观,均是引人入胜的去处。
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西北大宅——姜氏庄院,位于米脂县城东16公里的桥河岔乡,是清同治年间由该村首富姜耀祖设计,并招募县内能工巧匠花了16年时间兴建而成。
山东省淄博市是鹰扬支姜氏的主要发源地,西周时鹰扬支始祖姜尚的封地。齐国故都临淄(今淄博市)位于山东省中部,是齐文化的发祥地,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封姜太公于此,之后,这里成了齐国的国都,到汉朝时,临淄已成为“海内名都”,是全国八大通衢之一。

历史名人有:神农氏炎帝,远古“三皇”之一;姜原,周族的始祖后稷之母;邑姜,姜太公之女,周代诸侯国晋的始祖唐叔虞(周武王次子)之母(现山西太原晋祠有座凤冠蟒袍、仪态端庄的圣母殿);姜太公灭商封齐至齐桓公称霸的历代诸侯;姜维,三国时蜀汉大将;姜公辅,唐代宰相;姜文达,宋代18学士之一;姜夔,南宋词人,音乐家;姜宸英,清代文学家;姜彭,清代著名画家;当代主要有:姜春云,国务院副总理;姜洪泉、姜建清,中央委员;姜奇伟,建设部部长;姜增伟,商务部副部长;姜成康,国家烟草专卖局长;姜力,民政部副部长;姜喻,外交部代表国家发言人;姜昆,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姜异康,山东省委书记;姜大明,山东省长等。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狂……




公元二0一二年九月初八日

我要评论

宗亲评论

目前暂无任何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