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渊源:源于姒姓,出自夏王朝禹王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艾氏为“夏少康臣汝艾之后”。
夏王朝由姒相之子姒少康当政时期(公元前2079~前2058年在位;断代工程认为是公元前1913~前1890年在位),属下有个臣子名叫汝艾,亦称女艾,他在辅佐“少康中兴”的大业中立有大功。
在汝艾(女艾)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艾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姓氏学界通常认为,汝艾就是姒姓艾氏的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鲁国艾山,属于以地名为氏。
艾山,是鲁国的一个邑地名称,就是今泰山东南部的艾山。
这在史籍《春秋·隐公六年》中记载:周桓王姬林三年(鲁隐公姬息姑六年,齐釐公姜禄甫十五年,公元前717年),鲁隐公在艾山会晤齐釐公,两国在其地会盟,稳定了东周以来胶东地区的混乱局面。
在艾山地区的住民中,很早有以居邑名称为姓氏者,称艾山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艾氏、山氏,皆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三个渊源:源于妫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孔艾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在史籍《通志·氏族》中记载:艾,为春秋大夫孔艾之后。
春秋时期,在齐国君主齐景公姜杵臼执政时期(公元前547~前490年在位),廷下有一个著名的宠臣,名叫田孔,由于他被封于艾山(今山东泰安),子爵,因而世称其为“艾子”或“艾孔”。
齐景公其人喜好吃喝玩乐,不善朝政,但由于他有一位贤明的相国晏婴主持朝政,并时常规劝他,纠正其行为偏差,且齐景公还能听取正确的意见,所以国家治理得繁荣昌盛,一派兴旺景象。
周景王姬贵二十三年(齐景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22年)盛春的一天,天气晴朗,风和日丽,齐景公游兴大发,带了相国晏婴、大夫梁丘据及艾孔等人,到牛山游玩,他们一帮人登上牛山之巅,一边饮酒,一边观赏风景。他们猜拳行令,饮到高兴之时,齐景公举目四望,看到山上青松翠柏,泉水淙淙,山脚下天齐渊水碧波荡漾,淄河曲折蜿蜒,宛如裙带;放眼看田野里禾苗葱绿,农夫们高兴地劳作;北望国都临淄竟象在眼前一般,高大宏伟的楼台亭阁,富丽堂皇的宫殿,似乎听到了宫中那优雅的器乐声,看到了宫娥彩女们那美丽的舞姿,更有爱妃们那含羞献媚的笑脸,大臣们那恭维的赞誉……于是齐景公高兴地手舞足蹈,连连发出爽朗的笑声。但当他得意地举手捋一把胡须时,脸色却立时冷了下来,看看自己的胡须已黑白参半,想到自己年纪已过半百,没有多少年的活头了,心情顿觉黯然,于是长叹一声,不无伤感地说:“河山如此美好,荣华富贵享之不尽,可惜我已这大年纪,说不定哪一日会离开人世,我可怎么舍得合上眼睛啊……”说着说着,竟伤心地哭起来,越哭越伤心,直哭得涕泪长流。
一旁的艾孔和、梁丘据两人本都是看齐景公眼目行事的阿谀之人,事事迎合齐景公以讨欢心。他们见齐景公哭得如此伤心,心想:主公如此悲痛,自己怎么好在一旁瞧热闹呢,便也无端地跟着哭了起来。他们三个互相影响,一个比一个哭得痛,声音传出老远。
相国晏婴见他们三人哭得跟泪人儿似的,不由哈哈大笑起来。
齐景公一听可就不高兴了,强止住泪水,抹了把鼻涕,哽咽着责问晏婴说:“我因年老,想到人不能永生,不能永享人间欢乐而悲伤,他们两人也陪我落泪,你不觉得伤心倒也罢了,却为何反而高兴的大笑呢?”晏婴止住笑声说:“我笑不为别的,只因看到了一位不明之君和两个谗佞之臣,故尔觉得好笑。”说毕,又大笑起来。
齐景公见状更加生气了,怒声呵斥道:“太放肆了,你竟敢如此取笑我们君臣吗?”
晏婴不慌不忙,一本正经地说:“主公,人一生下来就注定必然要死的,这点道理连三岁的孩童都懂得,为什么你偏就想不明白呢?要是人都能长生不老,那还了得吗?不用往远处说,就说我们齐国这儿吧,最初有少昊时司寇爽鸠氏、后有虞夏时诸侯季、再后有殷商时诸侯逄伯陵、以至咱们的姜太公相沿居此。自太公至今,又经数位先君,君位才传到您手上。在诸位先君中,论贤明有姜太公、齐桓公,功德至今被人们广为传颂,论武艺,有齐庄公、齐灵公勇力过人,人皆共知,别人再就不说了。您想想看,如果人都长生不老,先君们都还健在,能会轮到您来当国君、享受荣华富贵吗?”
说到这里,晏婴又转脸用手指着山下正在田里忙于劳作的百姓说:“要真是那样,我们也许正和他们一样,在田里辛勤耕作,忙于生计,哪会有闲心去想死不死这种无聊的事呢?您作为一国之君,应该多考虑治国安邦的事儿,使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乐业,这样方能名垂千古啊!”
晏婴一席话,说得齐景公连连点头,止涕而笑。
晏婴转旁严肃地斥责艾孔和梁丘据二人:“你们两个,身为国家重臣,难道真连这么浅显的道理都不懂吗?你们只为迎合主公,讨主公欢心,不分正反曲直,不但不把道理对主公讲明白,反而跟着主公流泪,难道你们不觉得有失做臣的本分吗?”
晏婴几句话,直把梁丘据和艾孔说得面红耳赤,张口结舌,答不上话来。
齐景公见状连忙打圆场说:“相国说得有理,都怪我一时糊涂,不干他们两个的事,我就自罚三杯吧!”齐景公说完,连斟三杯酒,一饮而尽。
其实,齐景公是两周时期齐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一位君侯,长达五十八年,在姜姓王族世家中算得是一位长寿者。后来,人们便把齐国故城临淄东南十余里的牛山之巅齐景公当年饮酒的地方称作“景公流涕处”了。
在艾孔(田孔、田艾、艾子)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地或名字为姓氏者,称艾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山东艾氏。
姜姓艾氏族人大多尊奉艾孔为得姓始祖。
第四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拓拔部中有艾斤氏部落,亦称去斤氏。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八~二十年(公元494~40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的过程中,艾斤氏改为汉字单姓艾氏,逐渐与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河南艾氏。
第五个渊源:源于回族,出自唐朝时期从西亚迁徙中土的西域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回族艾氏,主要源自伊斯兰教《古兰经》经名首音,多取其谐音汉字为姓氏。
回族艾氏,最早在唐朝时期从西亚地区迁徙而来中土的留居者,为唐朝时期“外来八大姓”之一,至元、明时期逐渐繁衍壮大。到了明末清初,又有回回人艾布巴克率整个家族归附,其后裔即改为汉姓艾氏,世代相传至今。
今回族艾氏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甘肃、宁夏及江苏等地区。
第六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艾耀施氏,源出阿鲁特蒙古,世居科尔沁(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Aiyos Hala,所冠汉姓多为艾氏、施氏等。
⑵、蒙古族尼玛察氏,亦称倪马查氏、专图尼马察氏,源出元朝时期蒙古乃马真氏族部落,以姓为氏,世居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县东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滹野(今乌苏里江支流俄罗斯境内达鸟河流域)、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喜禄河(今辽河)、珲春(今吉林珲春)、黑龙江沿岸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Nimaca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艾氏、杨氏、榆氏、张氏、佳氏、尼氏、倪氏、鱼氏、和氏、障氏等。
第七个渊源: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完颜氏,满语为Wanggiya Hala,源于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以部为氏,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建国时成为金国国姓,分宗室和非宗室两支,明朝时期称其为“王甲部”,世居完颜(今吉林通化及其西南地区)、讷图(今俄罗斯境内能图河流域)、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英额(今辽宁清原)、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新京(今辽宁新宾永陵镇)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艾氏、汪氏、王氏、鄢氏、张氏、完氏、颜氏、赵氏、顾氏、瀛氏、魁氏、雍氏等。在蒙古族、锡伯族中也有完颜氏族人,乃金国灭亡后被裹胁加入元籍者,与满族完颜氏同源同祖。
⑵、满族爱义氏,满语为Aiyi Hala,世居黑龙江爱珲(今黑龙江黑河瑷珲镇),后多冠汉姓为艾氏、张氏等。
⑶、满族戴佳氏,亦称达佳氏、大佳氏、戴拉氏,源于古渤海国皇族大氏,满语为Daigiya Hala,世居杭间(今辽宁境内)、浑郭(今辽宁西丰小清河一带)等地。后有蒙古族引为姓氏者。清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艾氏、戴氏、代氏等。
⑷、满族赫舍里氏,满语为Heseri Hala,亦称何舍里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纥石列部,在金国时期称纥石烈部,以部为氏,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二道村)、伯都讷(今吉林松源)、多尔济河(今俄罗斯滨海地区)、黑龙江色钦及穆理哈村(今吉林东丰小四平镇一带)、塔散堡(今辽宁锦县塔山)、长白山区等地,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艾氏、何氏、高氏、康氏、赫氏、张氏、芦氏、贺氏、索氏、英氏、郝氏、黑氏、佟氏、普氏、桂氏等。
⑸、满族觉尔察氏,满语为Giorca Hala,以地为氏,世居佛阿拉(今辽宁新宾永陵镇二道村)、觉尔察(今辽宁新宾永陵镇温家窑)、长白山区等地,另有清太祖祖父的兄长德世库后裔,后被革退、系紫带子者,沿用祖名觉尔察为氏的。清中叶以后所冠汉姓为艾氏、赵氏、肇氏、孙氏、常氏、陈氏等。
⑹、满族宁古塔氏,满语为Ningguta Hala,汉义“六”,出自清六祖的世居地,以地为氏,世居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绥分(今中俄交界绥分河上游地区)、珲春(今吉林珲春)、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佟吉(今吉林敦化)等地,所冠汉姓为艾氏、宁氏、刘氏等。
⑺、满族爱珲氏,满语为Aihui Hala,世居黑龙江瑷珲(今黑龙江省黑河市瑷珲镇),以地为姓,后多冠汉姓为艾氏。
⑻、满族阿穆噜氏,亦称阿穆拉氏,满语为Amuru Hala,汉义“雄禽”,世居伊兰费尔塔哈村(今吉林辽源)、黑龙江沿岸等地,所冠汉姓中有艾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