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首富李嘉诚祖籍在哪儿?祖根在哪儿? 2007年7月,博爱县民俗专家魏美智爆料李嘉诚祖籍在博爱唐村。2017年9月初,耗费23年辛苦寻根的笔者,不仅搞清了祖上脉络,居然得出“李嘉诚及笔者祖根在今焦作市山阳区恩村”的结论。
李嘉诚为明朝移民博爱唐村李氏第十九世
2007年5月底,唐村发现一通李嘉诚祖上石碑。魏美智听说后赶赴现场,7月底以《李嘉诚祖籍在河南博爱》为题,首次向世人宣布这个爆炸性新闻。
该碑正文为:皇明庠生李公讳自奇,字之奇行五配陈氏之墓。右侧铭文为:大清康熙二十八年岁次己巳年十月初一毂旦。生于明万历八年,卒于康熙六年。严尊堂兄春茂师导创修研传,游教晋陕心意拳六合枪宗师。奉祀人有男允字涞、牟字沐、参字浴;孙怀功字明山、怀德字泰山、怀兴字华山、怀恩字银山、怀贡字金山;曾孙朝客徙往福建莆田后居潮州府,世胜、世拔、世宝、世功、世宣、朝宾、世光奉祀。碑文中“怀功字明山”同《李嘉诚全传》记载完全一致:“据李氏族谱,明末清初一世祖李明山为避战乱,举家由福建莆田迁至潮州,传至李嘉诚一代正好十代。”
唐村明代李自奇卖地地契、清代《李氏家谱》、李自奇墓碑互相佐证,笔者据此以及李嘉诚上七代祖先名字列出自明初移民起李嘉诚直线世系为:李清江→李天顺→李地义→李廉君→李明道→李从谦→李政廉→李自奇→李牟→李怀功→李朝客→李子坤→李仲联→李世馨→李克任→李鹏万→李晓帆→李云经→李嘉诚。显然,李嘉诚为明初移民唐村第十九世人。
笔者为明朝移民博爱唐村李氏第十九世
笔者是焦作市山阳区恩村人,恩村有始迁祖李继章自博爱上期城迁至恩村而下的完整世系,上溯失考。2017年9月初,在唐村李立炳处看到一本《河内千载寺碑抄》,其中有《金伞山万寿观主李如松传碑》:“李讳如松字玄玄,康熙戊申诞河内。曾祖叶蓁明贡生,祖父李伦贡七品。拜父研易习文武,正一盟威道法师。神枪拳剑育太行,精气神韵享天年。如松修道万寿观,八法五步造金伞。功魁章旌誉秀丽,五男二女继期城。尊父世鳌弟如树,舍粮获嘉东李村。修行一百一十八,太行老道山阳仙。”落款为:“大清嘉庆戊午年九月初九日万寿观庙会仝立 李永达考撰书丹王珂勒石”。附注是:“李如松的碑文抄录于唐村千载寺碑林,据说此碑共立两通,柏山村万寿观至今还有残碑碎料。”
笔者认定:此碑抄中蕴含人名“李继章”,即恩村李氏始迁祖。依据唐村清代《李氏家谱》、《河内千载寺碑抄》等史料进一步认定:1671年,李如松随父李世鳌、弟李如树,自唐村迁居获嘉县东李村。1717年,李如松带五子二女返居上期城。1761年,李继章带五子迁居恩村。
依据上述提及的家族史料,笔者列出自明初移民起自己直线世系为:李清江→李天顺→李地义→李廉君→李明道→李从谅→李政德→李春茂→李伦→李世鳌→李如松→李继章→李进道→李荣尧→李希金→李同奎→李重义→李世明→李庆保。即笔者李庆保为明初移民唐村第十九世人。
李嘉诚及笔者祖根在焦作市山阳区
《河内千载寺碑抄》还有一《陇西堂凤凰窝李潭脉裔辈字碑》:“唐末朱温叛,郡王潭避乱。子鳌孙禄禅,山阳迁平阳。洪洞至赵城,霍水振家声。潭创李家源,鳌构凤凰头。凤禄弟凤禅,构居凤凰台。凰冠居洪洞,凰羽居赵城。双鼎从书商,双基经武农。脉衍李八方,始潭凤凰窝。辈字三世起。凤禄禅开衍。凤凰双飞翼,苍龙文武斌;历览前贤国,警钟长鸣思;公平清天地,廉明从政春;三十辈字后,族秀再续字。”落款为:“大明嘉靖八年桂月宗子明亮据元残碑再立唐村李氏七世裔政德恭录 嘉靖四十二年春月”。附注为:“李明亮少年出家,五台山僧,法号古松,嘉靖八年入住千载寺习武,后助威抗倭,鲁浙教枪,曾入唐村祠堂认宗亲教祖,将凤凰窝村祠堂碑考立于三圣祠碑林,李政德修家谱时,将此碑文抄录附藏,与碑核无误。现世传此诗为唐村李氏十六世李成昌藏录。”
此外,《新唐书》、《旧唐书》和《焦作人物志》等史籍也记录有李潭,《旧唐书》记载最为详细:“八月己卯朔,右龙武统军董重质卒。庚寅,太白犯荧惑。辛卯,诏故澧王大男汉可封东阳郡王,第二男源可封安陆郡王,第三男演可封临安郡王;故深王大男潭可封河内郡王,第二男淑可封吴兴郡王。”这段内容翻译是:“(834年)八月初一(9月7日)为己卯日,原右龙武统军董重质去世。十三日(9月19日),金星走近火星位。十四日(9月20日),(唐文宗)诏封已故澧王长子李汉为东阳郡王,次子李源为安陆郡王,三子李演为临安郡王;封已故深王长子李潭为河内郡王,次子李淑为吴兴郡王。”
由以上可知:834年9月20日,李潭被封为河内郡王,住在山阳。唐末,李潭带着子孙从山阳迁居山西。《旧唐书》中提到的“河内郡”,即今焦作市。今焦作市山阳区,即由河内山阳而得名。因此,可断定:李嘉诚及笔者祖根在今焦作市山阳区。
李嘉诚及笔者祖根今焦作市山阳区恩村
那么,李嘉诚和笔者祖根在今焦作市山阳区哪个村庄呢?当年郡王府在这个村庄什么方位呢?
明朝《河南总志·卷40·修武县承恩镇重修孔子庙学记》记录:“承恩镇孔子庙传闻镇人姓李氏,乱离名逸,行八而即称者之所作,其年莫有究之。子名天鉴,金承安五年(1196年)中经童第,见于泰和癸亥同年录石刻。”此外,云台山茱萸峰药王洞内《孙真人石像碑记》立碑人和撰写人均为官至武略将军的李天佑,立碑时间为金泰和七年(1207年)。据唐村《李氏家谱》可知:唐村二世李天顺同李天鉴、李天佑基本生活在同一时期,且均属《河内千载寺碑抄》中“三十辈字”第24个辈字。
恩村李天鉴之父修孔子庙,说明家底殷实重视科举,李天鉴“中经童第”,证明家传重视科举;修武李天佑时任武略将军亲自撰写碑文,可见文武双修;唐村《李氏族谱》记载李天顺“习文武”。结合李潭家族世代“文武双修,科举职多”家风,可以断定:李天鉴、李天佑为李潭避乱迁走时留居山阳的后裔。因此,历史上属于山阳辖区的今焦作市山阳区恩村是河内郡王李潭郡王府所在地,且郡王府距离今恩村孔子庙遗址不远。自古及今,恩村民风强悍,名人辈出,当与李潭家族遗风有相当关系。
此外,墙南村和恩村是山阳区历史最为厚重的村庄。墙南村因有山阳故城而得名,因山阳县曾治所于此、汉献帝刘协被封为山阳公居此而闻名;恩村因大禹父亲鲧曾在此扎营治水而得最早村名鲧镇,后长时间叫承恩镇等,堪称中华第一古镇,因恩村有十八庙、妲己冢等古迹及逯鲁曾、赵三元、王印川、张璋等名人而闻名。笔者考究墙南村历史和姓氏,未考查到任何与李潭相关的内容。
因此,综上得出结论:李嘉诚和笔者祖根在今焦作市山阳区恩村,即当年河内郡王李潭的郡王府,在今焦作市山阳区恩村。
恩村是陇西堂李氏分支河内堂的郡望之地
郡望之地即郡中的望族祖地。历朝历代分封到各地的王侯,成为郡望或分支郡望开基始祖的比比皆是。毫无疑问,李潭是河内李氏开基始祖,河内是陇西堂李氏分支之一河内堂的郡望之地,郡望之地具体在今焦作市山阳区恩村。
自834年9月20日,到唐末朱温叛乱李潭迁居山西,李潭居河内山阳长达70年之久。今焦作市上白作村李正府《六合枪序》记载:“李潭武功超人,严训族裔,文武双修。”从唐村考证出来的史料可知,李潭后裔在古焦作地区创造了灿烂的家族特色文化,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李信、李牟等人参加李自成起义,郭沫若在《甲申三百年祭》中对其高度评价;也对太极拳的创建做出了巨大贡献,如李信父亲李春茂撰《无极拳论》《十三势行功歌》和《无极养生功谱》等。唐村《李氏家谱》记录李氏科举职多、拳师如云盛况,《河内千载寺碑抄》中收录李潭后裔李孜、李从谆、李克复、李兆、李如松和李明亮,个个武功高强,除李如松外,其他均在戚继光抗倭中屡建奇功。
李潭居河内山阳近1200年以来,后裔辗转迁居全国各地。博爱县唐村李氏家族珍稀史料的不断发现,为河内堂李氏望出今焦作提供了考证依据。李潭后裔历代名人群星闪耀,奠定了河内堂作为陇西堂李氏分支之一的牢固历史地位。
结语
河内堂李潭后裔在各地发展、分支、迁徙,分布于东南西北、大洋内外,足迹之广远,难以叙清。然而分布得再远、再广的河内堂李氏,仍能依照族谱和家族史料,找到家系来龙去脉,自然李嘉诚同笔者也不例外。目前,笔者同古河内宗亲正在编修《河内堂李氏大宗谱》,并与李嘉诚取得联系,预计年底前付梓印刷,明年可赠送给李嘉诚。